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防控知识
一、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被叮咬人群中约20%至30%会发病,多数人症状轻且可自愈。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感染者2-3天后,又叮咬健康人时,人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此时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能通过输血、给感染者采血、实验室处理感染者的血液等行为传播。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子宫由已感染的孕妇传播给胎儿。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典型症状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 3-7 天(范围为2-12天)开始出现症状。典型症状表现为高烧39℃、关节剧痛与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联征”。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年,具有较大健康危害。
二、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至14天,通常是5至9天。初次感染登革热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传播途径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典型症状
表现为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区别
相同点:均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均可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不同点:基孔肯雅热“痛得更久”,登革热“危险更大”。基孔肯雅热表现为游走性小关节(如手腕、踝趾等)痛,急性期多关节疼痛、肿胀或僵硬;登革热起病急,突发高热,发热期短。登革热的危险在于其重症可能导致严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热虽较少危及生命,但其关节剧痛往往更持久。
四、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这两种疾病的疫苗或特效药。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实施防蚊隔离治疗。针对基孔肯雅热,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切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诱发登革热出血的风险。
五、如何预防
(一)环境治理:减少基孔肯雅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伊蚊依赖小型积水繁殖,因此及时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喷洒杀虫剂消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二)个人防护:尽量为自己打造一个安全的“无蚊空间”。
1.户外活动要防蚊:避免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前2小时、日落前2小时)在户外逗留,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宜在皮肤暴露部位和衣服上喷涂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羟哌酯和柠檬桉叶油等活性成分的驱蚊液或驱蚊花露水,并按照说明使用。
2.住宿环境需防护:选择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可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等物理措施防蚊灭蚊,也可以使用电热蚊香液等化学手段灭蚊。
3.出现症状速就医: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4.关注流行区疫情: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以及国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出行前一定要查询当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来后14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