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重点传染病防控要点
一、春季开学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春季校园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肠道传染病,包括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等,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被污染的物体等;其他传染病,如红眼病、肺结核等。
(一)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
特点:流感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建议广大师生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关注自我健康状况,如发现发热、咳嗽、咽干、咽痛、乏力、嗅味觉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二)诺如病毒等消化道传染病
特点:引起急性胃肠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症状:腹泻、呕吐、恶心、腹痛。24小时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24小时内出现呕吐≥2次。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做饭时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手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生熟分开、不吃生冷食物等。发生诺如病毒疫情后,应加强对卫生间、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的全面消毒工作。
二、春季传染病具体防控要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
1.普及传染病知识:各部门、各学院可通过校园广播、海报、宣传册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春季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包括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强调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等。引导学生正确佩戴口罩,特别是在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场所。
(二)改善校园环境卫生
1.定期清洁消毒:后勤部门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门把手、桌椅、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确保校园垃圾及时清理,避免垃圾堆积造成卫生隐患。
2.加强通风换气:根据天气情况,宿舍、教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密闭空间内使用空调时,应确保空调系统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成为疾病传播的途径。
(三)实施健康监测与报告制度
1.开展晨检、午检:各二级学院每天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对缺勤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缺勤原因,确保无传染病传播风险。
2.建立报告机制: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给学校相关部门和当地疾控中心。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结合日常医疗门诊,做好师生常见病登记,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师生的健康状况。
(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鼓励学生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2.适量运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注意运动适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
3.充足睡眠: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每天有足够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五)及时接种疫苗:
1.关注疫苗接种信息及时了解当地疾控中心发布的疫苗接种信息和建议。根据师生的年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史,合理安排疫苗接种计划。
2.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多渠道宣传疫苗接种的重要性,解答疫苗接种的疑问和顾虑,提高师生的接种意愿和积极性。
三、传染病的处置流程
(一)发现与报告
学生发现身体不适:学生一旦发现自己有传染病的疑似症状,应立即向辅导员报告,并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
辅导员报告:辅导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联系卫生保健服务中心,并详细记录学生症状及接触史。
(二)隔离与就医
立即隔离:疑似病例应立即转移隔离,等待进一步诊断。
送医就诊:由卫生保健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指导,及时将患者送至指定医院就诊。
(三)疫情调查与处置
流行病学调查:疾控中心将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范围。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接种、隔离或观察。
环境消毒:按照各类传染病的消毒要求,由专业人员指导对患者活动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开窗通风。
(四)信息通报与宣传
信息通报:学校应及时向师生通报疫情进展及防控措施,避免恐慌。
宣传教育:通过班会、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后续管理
复课与返校: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康复证明及疾控中心的建议,确定师生复课或返校时间。
相关附件: |